当前位置:首页 > 情感 > 正文

人生是轨道,不是旷野

  • 情感
  • 2025-01-24 21:44:05
  • 10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知趣同学,作者:刘知趣,题图来自:AI 生成

2003 年,作家黄灯在《天涯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《我所亲历的 90 年代国企下岗》的文章,以亲历者的视角,讲述了自己大学毕业后到湖南的一家国有纺织厂工作,在 1997 年遭遇下岗潮的经历。

1998 年,下岗后的黄灯通过考研得以重返校园,成为一名高校老师。然而,那些曾与她一起在工厂里朝夕相处的同事,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的普通工人,绝大多数在被企业抛弃后并未能像她一样幸运地重获新生,反倒是生活陷入了重重困境。

我目睹过我的同龄人怎样在生活的底层挣扎,目睹过他们从社会骄子的高空摔到残忍的现实后的疲惫和无奈。

我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,并非所有人都渴望过上刺激而又风雨飘摇的生活,并非所有人都渴望建功立业,并非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比尔 · 盖茨。

更多时候,他们内心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:希望有一个小小的角落能够容下他们过上一种安定的生活。

我对他们这种卑微的心愿充满了敬畏,从而对那种 " 有本事就别窝在单位,就到外面去闯 " 的悲壮但毫无人性的论调保持缄默。

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,却总是有着相似的韵脚。

回望过去的几年,宏观社会的转型交织着时代的变迁,个体生活的确定性与秩序性在不断地被打乱,人们再次目睹着彼此命运的起伏与沉沦,这让身处在结构性困境中的普通人深感无力。‍‍

当时代的高歌猛进戛然而止,经历过房地产与互联网黄金岁月的这一代人,也被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,找寻内心新的安宁。

曾经,我也会傲慢地嘲讽骆驼祥子只会拉车,目光狭隘;我读着满是英雄史观与自由的旷野文学,对一板一眼的生活心生鄙夷。

但现在,我越发意识到,如果没有经济的独立,自由也就无从谈起,而那些虚幻的理想、文学与艺术就失去了生根发芽的土壤;如果没有目标以及为之日复一日的努力,那么人生终将陷入到无尽的失望与迷茫。

或许,在任何一个时代,对于大部分人而言,比起追求旷野般的一望无际与自由,像轨道那样充满方向感与确定性的人生才更令人向往。

人生处处是考场 ‍‍

前段时间跟家人讨论一个人生选项,争执得面红耳赤后我说大可不必给我出难题,你在期待我的高分作答,但也许我会直接把这张试卷撕掉。

这听起来颇有种与世界同归于尽的快感,人也习惯在情绪上头时试图用愤怒来掩盖对问题的无措。

但对方回答我说,其实你从这个考场出去,还会有下一个考场在等着你。

这话其实说得没错,人这一生要面临的课题大同小异,无外乎读书、工作、择偶、育儿、养老 ……

即便全球不同的经济体有着形式各异的价值观,但同一阶层所面临的社会学难题却又极其相似。

就像前段时间,大量自称 "TikTok 难民 " 的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,在一场自由、平民化的中美文化交流中不经意间对起了账,那些认定 " 国外遍地是黄金 " 的人这才相信:原来美国打工人工作 3 — 5 年也没可能全款买房,纽约、华盛顿的房价很贵,很多人为了维持生活也会打好几份工。

北京有 " 海淀妈妈 ",首尔就有 " 江南妈妈 ";中国有 " 职场规则 ",日本就有 " 前辈文化 "。论普通人在社会上的生存压力,谁也不比谁逊色几分。

如果我们只是想明确问题该归结于谁来负责而不是如何解决,那么困境并不会因为简单的物理空间转换就得到答案。比起频繁地换考场,不如学会该如何答题。

很多时候,我们只是习惯了用一种对待任何事情都可有可无的态度,来掩盖自己没有要把人生过好的目标与决心。考不上研,算了不考了;找不到工作,算了不找了;没攒到钱,算了不攒了 ……实现目标的过程中,遇到点困难就放弃。

我一直认为,心力的作用大于能力。人应该要有成功的欲望,然后沿着大多数普通人曾经成功过的轨道,一步一步、按部就班地全力以赴去实现,即便说失败了,也是一种经历的积累。

如果你真坚持了某样东西我就是不要、就是不在乎,那就知行合一,而不是频繁地试探,没干成又安慰自己说 " 我这样也挺好、我就是想要自由、顺其自然吧、人各有命 ……"

一个人的能力和信心,是不可能在一场又一场的撤退中得到提升的,最后只会是看着流逝掉的时间,然后陷入到没有自我成长的内耗中去。

只有那些发生在生活中真实且具体的胜利,无论这个胜利在别人眼里有多么微小,它所带来的正反馈,也远比你纸上谈兵获得的精神能量要大得多。而且坦白来说,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人,是靠清心寡欲就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功,至少在时间层面上的投入,他们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。‍

‍‍‍‍‍‍‍ 旷野上的风很大

都说人生是旷野,干什么都能赚到钱。但我想说,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,没有比老老实实找个班上更简单的赚钱方式了。

比起创业或者是做向往的 Freelancer(自由职业者),上班的门槛低到可以忽略不计,不需要什么启动资金,你本身就是那个劳动力,大部分工作也用不着什么人脉。

90% 的工作压根儿用不上多么高深的技能,很多人每天的工作,就是继续重复昨天的动作。而那些体力活,主打一个时间的投入。像快递员、外卖员,会打电话、会用导航就行,用不到什么学历。

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互联网大厂的招聘,非技术岗动不动还非得要 985/211,本质上并不是说这个岗位的工作难度有多大,而是把高考当作了一道筛选,默认这群能考上 985/211 的人更有学习能力、适应能力、还有自驱力、耐力这些隐形品格,来降低招聘的试错成本。

所以,字节一直有个主张,就是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,而是筛选出来的。招人看的是基本面,只要这个人的基本面没问题,那工作就都能学会、干好,这就是前面说到的,大部分工作只要学习和培训一下,基本很快都能上手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有句话说出来大家不一定爱听,就是一些上学的时候成绩不咋好的同学,我们抛开智商和思维方式可能存在的差距不说,也许 " 学习不好 " 只是他身上最微不足道的一个缺点。

最重要的一点是,给别人打工没什么风险。收入稳定,风险都是老板在担。你只要完成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,不出现重大失误或者违反公司规定,那么上一天班公司就得付你一天的钱,公司干不下去了,裁员的时候该给赔偿给赔偿,一分也不能少。

自己做生意的门门道道非常多,创业血本无归的概率也很大,所以这些大家基本也都不爱沾了。

但这几年自媒体很火,时间自由,只要有个破手机就能干,再叠加上 AI 的兴起,鼓吹一人公司、个人 IP,这都不是 " 一本万利 " 了,这简直是 " 零本万利 " 的生意,所以每个人都想掺合进来。连村里的大爷大妈都琢磨着每天怎么发视频来赚个几十块钱。

但作为一个在互联网市场岗干了十年的女工,从我接触的大大小小 MCN 机构反馈的情况来看,自媒体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挣钱,给你们看看媒体群里发的报价。

几千粉的 KOC 50 一个,5 万粉真人出镜 400 一个。

而天下的生意,都是一样的,博的就是一个客流量。

以前是线下做生意,给房东交房租。现在是把生意搬到了线上,就得给平台交流量费,那些商家,不投流的话,他的视频能出现在你的面前吗?平台凭什么把流量免费给你?

平台不仅在猜测用户的喜好,也在规训着创作者去投用户所好。写阳春白雪没流量,写明星八卦、男女关系、贩卖焦虑的流量疯狂上,想涨粉的话,你就没得选。

金子不好挖了,现在遍地都是卖铲子的人。

所以说,自由的代价太贵了,普通人还是好好找个班上吧,先吃饱饭,把社保交上。外面是旷野,但风也大,不是所有人都能是那匹野马。

世事无常我有常

去年,引发全球关注的沙特阿拉伯极端高温、美国纽约州的森林山火、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山体滑坡、巴西南部的洪涝 …… 这些事件的发生,从不会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。

而诸如科技的发展、经济的起伏、观念的变迁,又或者是个体生活中的种种偶发因素,无不在说明世事无常。

因此,我们普通人太需要一份面对种种不确定性起伏时那份 " 恒常 " 的平静。而这份面对 " 无常 " 时的平静,总是在有目标、有方向、有规律、有热情的人生轨迹中更容易寻得。

这让我想起了白辂在《梨子小姐与自己相处》这本书里说过的一个观点:

所谓的人生意义,都是人类用理性构建出来的一些概念,而你如果过度思考这些意义,反而跟真实的人生背道而驰。真实的人生实际上是连绵不绝的对当下的感受和体验。

太执着于人生的意义,或许真的就是对真实感受的忽略和麻痹。

世事无常我有常:在该好好读书的时候就好好读书,该当家庭顶梁柱的时候就挺起肩膀。在合适的时间、合适的轨道上做合适的事,回报率总是最高。

人们总是渴望旷野,但旷野也许不是肉眼可见的具体轨迹,而是真正存在于精神里的一种自由与松弛。‍‍‍

所以我永远为普通人努力想要多考一分、多赚一块这样全力以赴的生活热情保持敬意,这才是社会文明的兜底。‍‍‍‍‍‍‍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知趣同学,作者:刘知趣
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