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生活 > 正文

马上评|“云投喂”流浪猫:莫让商业利益大过社会公益

  • 生活
  • 2025-02-24 13:26:08
  • 10

近日,澎湃报道了全国多个城市智能流浪猫屋的“云投喂”模式。在直播间,网友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投喂、在线观察流浪猫,许多爱猫人士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互动乐趣的同时,也为流浪猫提供了一个“温暖的家”。

马上评|“云投喂”流浪猫:莫让商业利益大过社会公益

但是,“云投喂”模式中社会公益与商业利益的边界仍需明确,在通过高科技手段救助流浪动物的“赛博温情”背后,也隐藏着诸多争议和隐忧。

智能猫屋及其直播喂猫模式,体现了现代科技与公益相结合的探索。作为一种新型救助方式,它让市民能够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关注弱势动物,更使得流浪猫有了固定的觅食点,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它们因翻垃圾、觅食劣质食物所带来的健康风险。这种投喂也可以被看作人类利他本能、同情心的自然流露,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温情补偿投射。

然而,在公共场所投放智能猫屋,特别是在居民小区等有明确个人物权归属的区域,就并不是简单的爱心表达了,必须考虑产权人及其代表的同意权。现代社会的基层治理,必须建立在尊重相关权益方的基础上。

很多智能投喂项目,只要申请人单方面通过线上平台申请,就能投放智能猫屋,并未经过居委会、业委会或物业的充分沟通与授权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和《物业管理条例》的规定,共有区域的用途变更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应当充分协商,确保不损害业主的共同利益。未经协商的猫屋设置,可能导致部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占用感到不满,也为后续管理留下隐患。而在一些公共区域的投放行为,更是处于监管的盲区。

从生态角度看,流浪猫虽源于城市生活,但一旦失控,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捕食行为颇似外来入侵者。大量猫群聚集不仅可能捕食本地鸟类、小型哺乳动物,甚至威胁到城市脆弱的生物多样性;而高频率的投喂在缺乏有效TNR(抓捕-绝育-放归)措施的情况下,更容易使猫群数量激增,加剧生态失衡。

更重要的是,一旦申请人不再运营,不再接入网络,就形同废弃。如果想要继续使用,就得有爱猫人士通过自发的方式来补充猫粮、饮水并负责打扫等,反而成了一种变相的“道德绑架”。如何在满足市民对流浪动物情感关怀的同时,兼顾生态安全与动物福利,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。 

与此同时,“云投喂”中猫粮的定价争议,通过直播互动诱导充值和高频投喂等,也暴露出商业运作和公益募捐之间法律伦理的模糊界限。部分平台在资金流向、产品定价及安全监管上缺乏透明度,使得所谓的“以商养善”容易沦为逐利。

应该如何厘清这种行为的合法性,规范商业模式,并确保获得的资金能够按合理的比例用于流浪动物救助?或许可以考虑在未来通过立法,把类似项目的收益按比例转化为“生态补偿公益专业资金”,支援生态保护,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,也是值得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的问题。

智能猫屋和“云投喂”模式无疑体现了市民对动物关怀的情感诉求,但在温情之外,更应理性看待其对社区治理、公共资源分配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复杂影响。只有在完善监管机制、加强绝育管理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前提下,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救助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。

有话要说...